李程:数据显示,预计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增至3亿人,2022年起将保持在1000万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速。中国形成了数量众多的“4-2-1”或者“4-2-2”家庭形态,传统意义的“养儿防老”很难解决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养老问题。养老对钱袋子是个考验,家庭、政府、商业保险等等,现在中国养老人群,整体而言,钱从哪来?思远:养老保险从1951年颁布为起点,体系不断成熟,覆盖人群逐渐变大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2021年2月我国养老保险人群参保人数达9.99亿,全国近3亿人领取过养老金。但高低线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和养老金储备的差异比较大,所以现在1.社保基金要入市,就是存量的国家投入;2.养老目标基金要加强,就是个人买养老产品。2020年8月已有148万人购买养老基金,规模是353亿元,目前收益是正向的。还有就是护理保障。2016年出现了长护险,目前在全国15个城市推广复制――长护险被称为社保的“第六险”,从医保基金、企业、个人等来源筹集,重点解决失能人员的生活照料和服务,就说白了养老金给钱,长护险给服务。李程:不同年龄段老人,需求有什么不同?作为子女如何给父母挑选合适的养老模式?我们也采访到了报告撰写者,10年养老产业经验的连续创业者、行业咨询师孙黎。50-60岁,还年轻,很享受自己的状态,不用操心子女,有了自己的时间,文娱诉求强烈,比如老年旅游、老年大学。这个阶段,子女让老人高兴就好了。60-68岁,有慢性病但不影响生活状态。开始关注养生,同时在电商、各大商超场景中的健康、文娱消费增多。68-77岁,基本上是有3-5种的慢性病,这个状态下一定要看好他们,尽量多陪陪他们,防止他们陷入保健品圈套。77岁以上的老人基本进入身体机能的衰退期,可能伴有各种术后康复,状态不是很好了,这时要考虑家庭护理。这时,我们可以去有资质的机构请护工,大概成本是四五千/月起步;也可以去选养老机构。资金充足的,可以给爸妈找个条件好的养老机构,这样的养老机构在老人中的渗透率是万分之二,也就是每5000个老人中,有一个有钱、有意愿入住,且决策周期较长,通常在半年到一年;一部分的家庭可能是将老人的房租出去,以租养老,然后父母和子女同住,有独立房间,请一个家政阿姨,既做家务活,也帮忙照顾老人,成本在七八千;还有一些不宽裕的家庭,没有多余住房,会选择一些公建民营的养老院,一线城市的成本大概4000-5000,往下会更低,住的往往是三人间、两人间。李程:艾媒研究院预计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元。整体上,养老经济整体的产业化进程如何?报告里说,养老产业创业的资本门票好买,生意难做。这话怎么讲呢?“硬性”就是耗资源比较大的,比如养老院、托老所等。这部分的难点刚才也说了,郊区的没生意,市区的成本高,所以民营养老院基本都不挣钱。“软性”是指一些中小创业者集中的服务领域。比如,各种综合服务和垂直服务,比如家政陪护、老年大学等。这部分钱也难挣,启动资金门槛低,意味着竞争更激烈。而且教育用户和市场的成本高,老年人不像年轻人那样勇于尝鲜、敢花钱。中小创业者还是蛮艰难的。石亚琼:所有的商业都是为了赚钱,那就要看谁来付费。银发经济,要么老年人自己付钱,要么子女来付。现在50-60岁的老人,他们工作时可能还没有养老金制度。子女可能会付一部分费,但子女的压力也大,供房、供娃,能拿出来用于采购养老产品和服务的钱,其实还是比较少的,反而是长辈有时要支持子女买房。从心理上,人有两种心理愿意付费:1.恐惧和焦虑;2.求认同。在中国,相当多的老人还是在恐惧和焦虑中更有付费意愿,所以才有保健品骗局和乱象。行业里都说,老人的钱“好骗不好赚”。梁婧:老年群体有网、有钱、有闲。2019年,5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占比13.6%,每天上网4小时,注意力经济有很大潜力可挖。全国老龄委发布的报告说,我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2025年将达106万亿,占GDP的33%,包括日常消费、疾病管理、照料、护理、养生、理疗、社交娱乐、养老金融等。在日本,银发经济的服务产品非常细致,我看到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网吧,专门服务女性老年人的购物中心,还有专门给老年人染发的化妆品。但我国目前还不多,大有潜力可挖。
本文暂时没有评论,来添加一个吧(●'◡'●)